石芸轩书院,常家充满文化气息的院落。光绪五年(1879),独具慧眼的常立方从太谷购得《石芸轩法帖》刻石,视为至宝;又以家藏孙一元的杂书刻石补上了空缺,砌嵌在书室东边的游廊。游廊上悬挂着“他山之石”匾额,书院门匾书“石芸轩”。
《石芸轩法帖》嵌墙高约160厘米,长约9米,共132块,刻石长(高)32厘米、宽28厘米,每块一字。嵌石和刻石,现在保存基本完好。《石芸轩法帖》主要是由乾隆年间太谷阳邑人杜大统榜书,和他仿王大令、颜鲁公、柳少师三体书《兰亭序》,共130多字,刻工是程起耀。榜书是通行匾额备用的,仅是三四字的连贯句式,没有整体内容,每字一尺左右,平行排列。杜大统,字惟九,大约是清朝初年一位布衣终身的民间隐士。他的生平不见记载,他的《石芸轩》榜书师宗北碑,笔力雄健,意态独特,以楷为架,行笔辅之而又兼发草兴,起落之处颇能显出北碑的匠意,足见其有广临各家的深厚底蕴和对书艺的非凡感悟,率意发挥,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他的用多体书写的数碑《兰亭集序》,显示了师承的广博和运笔的自如。
《听雨楼法帖》为第十五世南常常运元(字吉甫)于光绪二十年(1894)由太谷购得。听雨楼”据说出自陆放翁的诗句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。作为书贴,原有乾隆年间云南周於礼的撰集《听雨楼贴》和道光年间广东番禺潘正燎编次的《听雨楼集贴》。这本法帖为晋商孙阜昌于咸丰元年(1851)撰集,金陵穆扈椿等镌刻,摹刻者俱江宁人,选刻由唐至清五代名家的法书,刻工细腻。《听雨楼法帖》刻石共96块。原嵌于太谷孙家宅院假山花园游廊,刻制仅40多年之后就被孙家人出卖。
《听雨楼法帖》是一套汇聚的书贴,共收集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代32位书家的精品,书尾都有宋元名人跋识及印章。常运元将此贴刻石嵌于新建的南祠堂游廊,以期世代相传。可惜因南祠堂颓多年,刻石大多毁失,现仅有少量的散弃民间。
《听雨楼法帖》中另一位引人注目的是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的书法作品。海瑞(1514—1585),号刚峰,官至户部主事,应天巡抚等。《听雨楼法帖》所刻是海瑞的楷书,其他如晋省名士傅山的书法并不罕见,但碑中字体高雅别致,也可以说是精品。《听雨楼法帖》收集之广、选品之精和刻工之细,皆早有评定。晋中书家郭齐文说:“孙家的慧识、常家的慧眼融为一体,使《听雨楼》得以传世,功德无量!”
常家历代传人都十分重视书画素养,他们把《听雨楼》和《石芸轩》作为家族珍藏,不仅体现他们有极高的鉴赏力,也是他们向古代和前辈书法大家们学习、领悟的范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