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点 > 北京 > 北京 > 朝阳区

2022年04月11日18:32 移动端

中华民族博物院撮罗子

中华民族博物院“撮罗子”又称“斜仁柱”,是鄂伦春、鄂温克、赫哲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“房子”,这是赫哲人的叫法;“斜仁杆”是鄂伦春、鄂温克人的叫法。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,就是“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”,这正是“撮罗子”最主要的特征。

撮罗子的选址,是在地势较高、阳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。木杆搭起的只是“屋架”,外面还要覆盖才能遮风挡雨。按照季节的不同,分别用桦树皮、草帘子和犴、狍等兽皮,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,绑在木杆上,门帘则夏用草或树条编,冬用狍皮做成。

撮罗子内的空间,高约一丈,地面直径一丈二三尺至一丈六七尺。如门向南开,则在室内另外三面搭设供人起居坐卧的铺位。铺和门之间的中央空地,是烧火取暖做饭的地方。按照这些民族的习俗,撮罗子内的方位是有不同等级区别的。北面是安放神位之处,最为尊贵。平时只有男主人和男性贵客才能在北铺坐卧。这折射以北为尊、以男为尊的民族社会现象,

还有一项特殊的风俗,就是妇女生孩子时,必须移到原住撮罗子附近另搭的“产房”中去。这种“产房”也是撮罗子的样式,只不过矮小简单一些,有的还专搭一根横木,做分娩时的把手。产房内设左右两铺,产妇住右,婆婆或助产女眷住左。待新生儿满月后,产妇可回到原住撮罗子,产房随之拆除。但是,这种做法的用意,并非特殊关照产妇,而是认为生孩子是“不洁”之事,应该避开家中供神和男人居住的地方。可见撮罗子不仅样式很原始,而且其使用风俗也带有许多古老观念的色彩。

中华民族园相关景点

更多 > 北京同城好玩的景点

牧羊游 | 景点

牧羊游是一家在线旅游信息内容网站,提供全国及境外旅游景点信息及旅游攻略信息。

Copyright©2024, ahuayou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
粤ICP备191533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