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民族博物院--铜鼓坪: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,又因分布地域广泛而支系众多、具有不同风情与特色的歌舞艺术。在贵州,要数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歌舞更为丰富多彩、活泼粗犷。苗族自古视铜鼓为神器,每当祭祀祖先、神灵时有敲击铜鼓作舞的传统。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铜鼓虽然形制不同、鼓上镌刻的花纹各异,但在鼓面中心都必不可少地刻有若干条“光芒”的“太阳纹”图案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不少祭祀性的舞蹈被慢慢转化为民间的仪式性或自娱性舞蹈。而且在少有平地的苗寨中,为给举行集会和进行农作提供方便,人们在恰当的地方修整出一块平地,再用石条以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,按照铜鼓鼓面的“太阳纹”镶嵌成“铜鼓坪”,使所有在坪上为祭祀而作舞的苗人,能时时设想着自己成为鸟图腾的化身“羽人”,再次回到了祖先的世界。
在苗族青年男女中,最常见也是他们最喜爱的集体舞蹈叫《踩堂》,每逢年节举行《踩堂》时,由英俊男子组成的芦笙队,人人手把芦笙边吹边晃动着躯体绕坪而来。高昂而清脆的芦笙调,在发自坪中心雄芦笙柱下的低音“芒筒”与噹噹作响的铜鼓声中,乐曲更显雄厚、和谐。